当前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 正文
《中国教育报》刊登文章高度评价我校思政工作
时间:2018-04-09 编辑: 浏览:2905


春风化雨绽芳华

——云南民族大学抓三个重点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团”“双语”宣讲十九大精神 


支持大学生“红色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所地处西南边陲的民族大学,在思政课教学方面却屡获佳绩:两名教师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一人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年度影响人物,成功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单位和云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不得不说,云南民族大学去年交出的这份答卷令人欣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云南民族大学坚持以“育人”为中心,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年”、深入学习宣传研究和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着党的创新理论落地扎根、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建章立制明确工作思路和目标,形成了三个有效“抓手”,大幅度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围绕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让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

    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宣讲团”每年都深入云南的山山水水,向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宣讲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2017年11月初,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学校就组织11个民族的12个少数民族语言宣讲团,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利用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组织基层干部群众宣传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共宣讲20余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5份。将党的创新理论及时传送到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田。这种贴近生活和实际的“双语”宣讲,少数民族聚居区干部群众对它的评价是“及时、鲜活、接地气、还想听”。年轻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们也在这样的锻炼中不断成长起来。

    2017年12月,学校又成立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考评指标体系、促进民族文化繁荣进步研讨会”,相关工作得到国家民族部门、北京市民族部门、云南省民族宗教部门等各方面的充分肯定。今年,学校将在全国高校首先招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位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3人、公共事务管理学位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向硕士研究生3人。

    “抓住契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鲁雁认为,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是个重要抓手,在各种契机中既可以加强学习贯彻,又能促进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的提升。同时,加强科研引领,才能更好地促进十九大精神等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落地生根。

    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作为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高校,云南民族大学一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突出特点,着力培养“有理想情怀、德学双修、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服务民族地区、服务少数民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每一名云南民族大学的学生都要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融合。全体师生都要争当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荣如是说。

    从2016年开始,云南民族大学就招齐了56个民族的学生。每年开学时,学校党委书记陈鲁雁、校长那金华都要为新生上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教导各民族大学生选择民大就是选择主动担当起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学校还专门为民族团结教育设立2学分,抓好主课堂,拓展辅课堂,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好地融入学生的教室、宿舍、网络和心灵的空间,充分发挥好学生“红色社团”的作用。并以此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与日常行为养成管理“主阵地”相融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

    全校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每年获准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十项;及时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若干问题》等多部理论著作;思政课教师主编的教材《民族理论教程》获得云南省“优秀自编教材奖”、《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与实践》获得西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十佳教材”;思政课教师在民族学权威期刊《民族研究》发表20余篇论文……教师们倾心以科研促教学,用研究成果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学校专门创建了民族博物馆、校史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以及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实训基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云南民族大学成立67年来,累计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输送了近15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大批民族干部,先后3次被国家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2016年,学校又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

    围绕重点攻坚工作,建章立制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抓好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2017年学校党委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专家和师生的意见及心声,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实施意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的意见》《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路和目标,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育人”中心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教学督导团的教师们欣慰地感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春天’来啦!”

    教学以教师为本,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学院每位教授都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发挥好“教学名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经多年的师资队伍建设,云南民族大学有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为国家级别、省级、校级教学能手和标兵。其中,张建国教授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组首席专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鲁建彪教授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傈僳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苏丽杰教授是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约研究员、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张子建教授是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在各类教学比赛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屡获佳绩。邹丽娟、李艳萍两名副教授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手”称号,李艳萍副教授还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7年度影响力人物”“云南省师德标兵”称号,李雪章副教授、邹丽娟副教授分别获得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二等奖,还有一批思政课教师获评省、校级“师德标兵”及“我最喜爱的老师”。学院教工党支部被评为云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支部”。对此,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苏丽杰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努力塑造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魅力、教学魅力、语言魅力、技术魅力的‘五魅力’教师队伍,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教师的成就感。”

    今年,北京外研讯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动与学校开展合作共建,邀请10名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录制精品课程。学校还创建了“民大党建”APP,开设了学习、资讯、交流栏目,方便师生随时随地开展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习。建成了“民族团结教育”微信公众号,作为民族团结创建的重要载体,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势与新媒体、新技术有机地融合。与此同时,学校把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授权单位工作和云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单位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目前,学校正对标校准,努力以学位点的评估和迎接教育部门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为着力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再上新台阶。 (转载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