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通知公告 正文
云南民族大学作为第三完成单位申报2020 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公示
时间:2020-06-30 编辑: 浏览:6092

 

为做好2020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确保科技奖励的公正性,完善科技奖励的社会监督工作,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2020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云科奖发〔2019〕4号)等文件的相关要求,现将云南民族大学作为第三完成单位申报2020 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拟提名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2020年6月30日-2020年7月6日)。

公示期间任何对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单位或个人,请在公示期内实名并提供书面材料向科技处反映。

特此公告

 

联系电话:0871-65918678

 

云南民族大学科技处

                                                                                                                                    2020630

 

 

 

一.项目名称:纳米材料可控设计及有毒污染物去除机制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者:云南大学

提名意见:

该项目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项目,针对目前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重金属、有机染料三类污染物去除效率低、分离困难的难题,根据污染物的不同特性,重点开展了治理材料设计、污染物去除机制及应用效果研究。针对TiO2光催化剂对低浓度、疏水性、高毒性EDCs吸附效率低、无可见光响应、电子-空穴对易复合的问题、废水中高浓度的Cr (VI)及阴离子染料两类污染物难降解、高毒性、易迁移等特性和传统吸附剂存在的吸附容量低、传质速度慢的难题, 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取得了可喜成果。该成果部分专利已在环保领域得到应用,其他成果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单位认真审阅该项目提名材料,审查了完成人的资格,确认了提名材料属实。同意提名2020年度云南省自然科学奖。

三.项目简介

水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而我国正处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水处理功能材料的研发是符合国家需求的重要研究方向。本项目针对水中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重金属、有机染料三类污染物去除效率低、分离困难的难题,根据污染物的不同特性,重点开展了治理材料设计、污染物去除机制及应用研究,解决了低浓度、疏水性EDCs去除效率低、重金属的吸附回收及安全处置、混合染料分离困难等主要问题。取得的主要科学发现点如下:

(1)针对TiO2光催化剂对低浓度、疏水性EDCs吸附效率低的问题,采用吸附/光催化协同及晶相控制策略,设计了系列TiO2吸附/光催化协同材料。在紫外光下,TiO2/木炭复合材料(TiO2-WC)对双酚A的总去除率是商品化TiO2(P25)的2.62倍;进一步制备了可见光响应的铋系吸附/光催化协同材料。α/β-Bi2O3和CdS/BiOI可见光照射24 min和8 min后,对17α-乙炔基雌二醇的去除率分别为96.9%和98.4%,而其他研究组报道的可见光处理时间均长于60 min。该成果可为疏水性污染物的高效去除提供通用、科学的材料设计思路。

(2)针对废水中高浓度的Cr (VI)及阴离子染料难降解、高毒性、易迁移等特性,采用共价功能化策略设计表面电性可控的聚乙烯亚胺(PEI)修饰磁性纳米复合吸附剂,实现了对污染物的高效吸附分离。在模拟和实际电镀废水中Cr(VI)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8.8%和92.6%,并通过磁性分离达到高毒性污染物安全处置的目的。该吸附剂对阴离子染料的最大吸附量较未经PEI修饰前提升了约8倍,解决了阴阳离子混合染料分离的难题。该成果对高浓度离子型污染物的治理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3)针对传统吸附剂吸附量低、传质速度慢的难题,采用生物模板法制备仿生吸附剂分别去除重金属离子和EDCs。吸附剂内部丰富的分级多孔结构可为污染物传输提供高效迁移通道实现高效吸附。棉花模板化的羟基磷灰石(HAP)对Pb2+的最大吸附量高达1690 mg/g,是文献报道的最优改性HAP的2.59倍;仿生制备的TiO2-WC 和改性花粉吸附剂实现了EDCs的高效去除。该成果体现了生物模板法在制备高容量吸附剂方面的优势。

20篇核心论文影响因子61.192,累计SCI他引286次;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影响因子31.65,累计SCI他引206次;授权发明专利3项,转让1项。已培养1名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21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名博士后晋升为副教授,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并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名博士研究生晋升为副教授;1名硕士研究生获2013年硕士生国家奖学金、2015年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

四.  代表性论文目录

 



五.  主要完成人(完成单位)

蒋峰芝(云南大学),陈波(昆明理工大学),罗利军(云南民族大学),

潘学军(昆明理工大学),史颖颖(云南大学)